本帖最后由 蓝天白云 于 2024-4-7 17:14 编辑
近日,大荔县赵渡镇农民手握玉米精量播种机,在田间播种春玉米的“春耕图”登上央视。一时之间,渭南热气腾腾的春耕场面引来无数网友点赞。
大荔县赵渡镇正在播种春玉米
“晓发过山庄,春耕处处忙。千畦秧水绿,一路菜花黄。”春日的渭南,生机盎然,催人奋进。松土播种、施肥田管、大棚育苗、送技上门……农人们正抢抓农时做好春耕春管,共同培育新一年的好收成。
(一)
春耕指的是春季播种之前对土地进行耕耘的活动。这是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中的重要环节,与夏耘、秋收、冬藏一起,构成了中国农业的一套完整时令体系。
春耕习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殷商王朝已经有了春耕习俗的雏形。在周朝时期,春耕习俗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春耕,不仅关联着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通过春耕这一传统农事活动,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智慧。
关于春耕的重要性,古人也有不少论述。《荀子·王制》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庄子·让王》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管子·八观》语:“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计其农事,而饥饱之国可以知也。”由此可见,春耕不仅关乎着一年收成,更是关乎着国运民生的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抓春耕,就是为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筑牢粮食生产基础,就是守护了群众的“米袋子”和“菜篮子”;通过春耕,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农耕文化,既稳定增加了农业产出,又促进了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速。
秦东大地春耕忙
作为农业大市,渭南人也最懂农时,尤重农耕,热火朝天的春耕图景早已在秦东大地上铺展开来——
“小麦春季如何管理会高产?田间杂草用啥药,怎么用?”3月初,临渭区就在官道镇苏武村召开了小麦春季管理暨麦田化学除草现场会,多名农技专家现场为种植户答疑解惑。
蒲城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会会长常广寅,在荆姚镇新城村党支部书记许增顺配合下,启动植保无人机,很快完成了该村1000亩小麦的除草药剂喷洒作业,为春耕春管按下“加速键”。
临渭区阳郭镇大王村位于秦岭北麓,有着种植中药材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趁着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村民们忙着掏孔、填苗、压实、封口......将中药材丹参的幼苗一株株栽了下去,期盼种好药材发“药财”。
……
放眼渭南,人们不误农时不负春,正努力绘就“丰收新画卷”。
(二)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将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作为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作为汾渭平原农产品主产区,陕西唯一的粮食调出市,渭南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高度自觉,扛起责任担当,心系民生福祉,增强忧患意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政策支持,农民种粮有底气。渭南成立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把粮食播种面积纳入对各县(市、区)责任考核清单,统筹县镇村三级力量,逐村、逐地、逐田建立台账优化粮食补贴政策,提高种粮直接收益。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795.2万亩,总产258.18万吨,总产连续4年稳居陕西省第一。
现场查看小麦长势
如何再次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抓住春耕关键一环,稳面积、提单产、强管理,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关键举措。今年以来,渭南市县两级已开展培训273期,一方面指导农户开展撂荒地统筹利用,引导部分老化经济作物有序复垦种粮,扩大春播面积。另一方面指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扩大春玉米增密度品种播种面积,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提高播种质量,用切实举措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科技赋能,绘就沃野“丰”景。深耕现代农业“科技范”,良田、良种、良技缺一不可。为此,渭南努力将良田台账细化到田、良种推广明确到镇、良技集成细化到村,同时做好良机配套培训,充分发挥良制大作用,努力绘就秦东“丰”景图。目前,全市推广小麦良种326个、玉米良种230个,良种覆盖率超96%;制定粮食生产大面积提单产技术方案,明确“吨粮镇村”和“百千万”示范方技术标准,重点明确玉米增密度、一喷多促、绿色防控、化控防倒、适时晚收等高产技术,率先在全省创建小麦宽幅沟播提单产示范“百亩田”380个、“千亩方”123个、“万亩片”7个,全面提高小麦播种质效。
农资充足有保障 技术服务送田间
为铺展“现代春耕图”,渭南持续开展千名农技人员“三贴近”技术服务大比武活动。今年以来,已组织2083名农技人员下沉一线,指导落实清沟理墒、春季化除、肥水调控等关键田管措施;积极发挥农机在春耕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组织开展农机手作业技能培训,先后投入各类农业机械2万余台,培训农机手6000余人,服务春管春耕备耕;开展“护航秋播”农资专项整治行动、“利剑护农保春耕”农资交叉执法检查,坚决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行为,从源头确保良种供应,努力打造好种子这一农业“芯片”。今年渭南计划春播玉米95万亩、薯类6万亩、豆类2万亩,目前播种春玉米8.21万亩、良种覆盖率达100%。
(三)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如何在黄土地上持续谱写新篇章,推动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蝶变,依然是渭南的一项重要课题。 筑牢现代农业的“人才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应引导构建农业人才宝库,建立科学选拔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才素质;完善激励机制,吸引留住人才。通过多方合力,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人才队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植保无人机“变身”春耕好帮手
为农业提质插上“科技翅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通过新技术研发、新品种培育,并积极推动创新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质量。同时,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优化资源配置,让种粮主体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用“智慧脑”“科技范”支撑起粮食安全的底气。
用社会化服务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应整合农业资源,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团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丰收“打底子”的同时,探索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网络推送、上门宣传等形式,“点对点”“面对面”为农户“出点子”,让他们用科技武装头脑,指导耕作;汇聚社会力量,形成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让助农兴农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
春意勃发的秦东大地上,动听的春耕交响乐已进入高潮。满眼繁忙景,同盼丰收年,在人们辛勤的汗水浇灌下,硕果累累的秋天一定会如约而至。
(渭南市委宣传部供稿)
|